彭慧胜,男,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系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1999年东华大学高分子材料本科毕业,2003年复旦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硕士毕业,2006年美国杜兰大学(Tulane University)化学工程与生物分子工程博士毕业。2006年10月加入美国能源部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开始独立从事研究工作,2008年10月回到复旦大学工作,现任高分子科学系和先进材料实验室的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化学、材料、能源、物理、医学、信息等交叉领域从事研究工作。重点突破能源和电子器件平面结构的传统研究范式,提出并实现了新型纤维状的发电器、储电器、发光器、忆阻器、传感器等22种不同功能的新型器件;应用这些纤维器件,致力于解决能源、信息、医学等重要领域的一些难题,如分别实现了可穿戴电池织物、织物显示、在体长期稳定检测;系统总结了纤维器件在制备、结构、性能、应用等方面的规律,揭示了电荷在高曲率纤维表界面快速传输的机制,提出了纤维电子学新方向。迄今在Nature子刊(7)、Nat. Commun.(2)、Angew. Chem. Int. Ed.(38)、Adv. Mater.(46)、J. Am. Chem. Soc.(6)、Phys. Rev. Lett.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了260多篇论文。研究工作2次被Science、5次被Nature、11次被Nature子刊以“研究亮点”等专题报道。申请国际国内发明专利119项,获授权71项,其中41项专利成功实现了技术转让。
201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4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5年获得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7年获得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8年获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先后担任全国材料新技术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等20多个组织的学术职务、Adv. Funct. Mater.等20多个学术期刊的编委会主席、副主编、编委等。在教书育人方面,指导的2名博士生因为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青年化学家奖、4名博士生获得美国材料研究学会(MRS)优秀博士生奖(2名金奖和2名银奖)、1名博士生获得全球创新创业总决赛亚军,指导的博士生还多次获得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和科莱恩的CPCIF-Clariant可持续发展青年创新卓越奖等荣誉称号。
1.功能复合材料;
2.能量转换材料与器件;
3.能量存储材料与器件;
4.能源医学;
5.纤维电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