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春迎,男,大连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副部长兼化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1967年生,1986年吉林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1989年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硕士毕业,1992年,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博士毕业,同年获博士学位。2006年进入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任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2年被聘为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学院院长,2014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功能体系的可控组装与酶催化模拟等方面研究:重点是通过构建富有特色金属-有机仿生结构,研制高灵敏度专一性敏感材料;利用孔洞的约束性和催化中心的空间限制,发展高效、高立体选择性催化和光催化新材料。承担多项国家级重大与重点项目研究,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等国际知名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论文被他人引用8000余次,获批授权专利多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 项,教育部和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 项。
段春迎所领导的课题组,是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核心研究队伍之一,2012年度获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支持计划资助。研究组现有教授4人,博士生16人,硕士生12人。在仿生生物酶模拟和不对称催化等前沿科学领域取得优异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组装富含酰胺基团袋状结构的设计策略,利用其空间约束性和多位点的协同,实现了对活细胞和血清中的生物小分子的荧光检测与高分辨成像,为新型探针材料的构建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搭建了利用配位键组装非肽生物膜和手性孔道的平台方法,利用其内禀手性和双亲性能,拓展出系列新型非均相不对称催化材料,被国际知名综述刊物 “化学评论”评价为框架结构在不对称催化中的重要进展;拓展了利用有机染料构建框架结构的组装途径,实现对染料激发态和框架结构催化中心的氧化还原电位和反应速率的调制,为框架结构光敏材料的构建提供组装指导。课题组研究成员之间团结合作,已在国际主流刊物发表论文300多篇,论文被他人引用上万次,并取得多项专利认证,在相关学科前沿开始彰显重要的影响力和引领作用。
1.金属-有机限域空间的组装与分子识别;
2.多重稳态晶态材料的制备与光磁耦合;
3.复合功能框架结构的构建与仿生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