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琳,男,北京大学化学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化学系学士(1996-2000年),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2000-2005年),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后(2005-2009年)。2009年6月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7月晋升为教授。
主要从事纳米材料化学与纳米器件研究,当前研究兴趣包括石墨烯与拓扑绝缘体纳米结构等二维晶体材料的制备方法、化学调制与光电器件应用基础研究。主持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组部、教育部、北京市科委等基金项目8项。已发表SCI收录论文70余篇,影响因子超过8的论文40余篇,包括Nature子刊 (6篇), JACS(6篇), Nano Lett. (15篇), Adv. Mater. (4篇),Acc. Chem. Res.(1篇),Coord. Chem. Rev.(1篇)。论文被引用逾3000次,单篇最高他引1000余次。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获批国家首批优秀青年基金,2012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首批青年拔尖人才,2014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2014年任国家973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首席科学家。近5年来,在国际及双边重要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30余次,筹划和组织国际和双边会议6次。担任第一届纳米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工作者委员会第一届委员。
1.二维材料(石墨烯、拓扑绝缘体、二维硫/氧族半导体)的控制生长、化学改性、异质结构与光电器件;
2.高效光(电)催化转化中的新材料及其调控规律研究;
3.纳米材料在柔性电子学、量子调控和能源领域应用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