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徐红星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毕业;1996年前往瑞典留学及工作,先后获得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硕士、博士学位;2002年博士毕业后在瑞典隆德大学物理系任助理教授;200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计划,并回国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2009年至201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纳米物理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12年进入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工作,担任教授、纳米科学与技术中心主任;2016年入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徐红星发现成对金属纳米颗粒在光场作用下能够在其纳米间隙中产生巨大的电磁场增强效应,是单分子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原因,也是其它基于纳米间隙效应研究的物理基础;提出了等离激元光学力和单分子捕获、表面增强拉曼与表面增强荧光统一的理论,发现表面增强光谱的纳米天线效应,研发了针尖增强拉曼光谱系统,实现等离激元催化反应。发现纳米波导等离激元的激发、传播、发射、与激子相互作用的物理机理和调控机制;在纳米波导网络中实现光子路由器、完备的光逻辑、半加器和光逻辑的级联。
等离激元光子学;分子光谱;纳米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