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96年获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200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第十四、十五届(1987-1993)国际晶体学会、晶体学计算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山大学化学系、物理系教授(1983-1996),中国科技大学结构分析中心教授(1985-1993)。工作简介:对晶体结构分析中的赝对称性问题提出了系统的处理方法、建立高分辨电子显微学中的图像处理新方法(与李方华合作)、将直接法用于蛋白质晶体结构分析、创建多维空间直接法以测定含周期性缺陷的晶体结构。 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40余次。与英国皇家学会会员M.M.Woolfson教授合写专著Physicaland Non-physical Methods of Solving Crystal Structures, By M.M. Woolfson &Fan Hai-fu,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曾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1年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奖,1996年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 1998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以及2006年陈嘉庚数理科学奖。主要研究方向:晶体结构衍射分析方法、电子显微学中的图像处理、晶体学计算软件的设计。
结构生物学中的衍射相位问题;单晶衍射分析方法在粉晶分析中的应用;电子显微学中的图像处理;非公度调制晶体结构的分析及方法研究;晶体学的计算机软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