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4月11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物理化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1年考入南京大学化学系;195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97年当选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获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中国催化成就奖。
长期从事物理化学、介观化学和多相催化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氧化物相互作用和纳米非晶合金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在物理化学教材建设和中国化学学科的教育改革等方面都做过富有成效的工作。先后担任南京大学化学系和校行政领导工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八项。发表论文250余篇,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1项,德国、欧洲以及世界专利各一项。在1980年代提出从原子层次上描述氧化物在载体上分散行为的嵌入模型,首次实现了不同价型氧化物在多种氧化物载体上分散容量的理论计算;1990年代阐明化学制备过渡金属-硼(磷)的二元和三元超细非晶合金的反应机理为其制备提供科学依据;2000年前后开展纳米复合氧化物和低维纳米金属氮化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联合有关同志倡导介观化学研究,组建了教育部介观化学重点实验室,倡导高校与产业部门的合作,组建了南京大学-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联合实验室。
多相催化、介观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