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化学家,长期从事放射化学和核分析技术研究。1942年9月生于上海。196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在美国Purdue大学、法国Strassburg研究中心、荷兰Delft大学、ECN能源研究中心、东京都立大学等地短期工作。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国家级和部委级奖9项。2005年获国际放射分析化学和化学领域的最高奖-George von Hevesy奖,是迄今发展中国家第1个获奖人。2014年获汤森路透在药理和毒理学领域中的高被引科学家奖。
长期致力于放射分析化学方法学及其在交叉学科中的应用研究。建立了铂族元素放射化学中子活化方法,发现了一些与生物灭绝事件有关的地质界线铂族元素丰度特征及其多种化学种态,丰富和发展了地外撞击理论;倡导并建立了分子-中子活化方法,实现了细胞、亚细胞及分子水平的多种微量元素化学种态的研究。还将核方法应用于金属组学,环境毒理学,纳米安全性和核反应快中子谱等研究。
高LET射线生物效应的研究、核影像方法学的研究、环境放射化学、纳米材料生物效应的研究、纳米药物在放射医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