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3月25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冶金材料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中国金属学会理事,国际矿业冶金杂志编委,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重庆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
1960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并提前留校在理化系任教;1979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修;1984年被破格提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并获首批“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称号;此后,多次出国讲学和合作科研,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等多所大学任客座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主要从事冶金过程的基础理论,冶金材料及物理化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主要工作在熔体热力学和冶金过程理论两个方面。导出了一系列各类体系的熔体热力学性质计算公式,概括出一些原理。提出的新一代溶液几何模型解决了三十多年几何模型存在的固有缺陷,为实现模型选择和计算全计算机化开辟了道路。系统地研究了氧离子在电解质中的迁移,为描述和模拟各类冶炼过程打下了基础。其工作已被国内外专家学者引用到合金、熔盐、炉渣、半导体材料等各种体系,处理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并被同行系统地编入到多本高校教科书中。
高温过程反应机理及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