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至1995年在吉林大学化学系分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师从徐如人院士。1995年博士毕业后留校。1996年至1998年先后在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和日本东北大学物理系做博士后研究。1999年晋升为教授,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4年受邀为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客座教授,2011年担任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吉林大学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吉林省科协副主席、吉林大学科协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吉林大学化学教师团队负责人。长期从事分子筛纳米孔材料的定向设计与合成研究,面向环境和能源的重大需求,基于“分子工程学”思想,在分子筛多孔功能材料的结构设计、定向合成及应用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主要代表性成果包括:1. 创立了分子筛结构设计的理论方法:建立了基于限定禁区和基于电子密度图设计具有特定孔道结构分子筛的理论方法,开发了新型分子筛催化材料高通量预测与筛选的计算机方法,提出了基于“晶体基因”的思想高通量预测和筛选分子筛催化材料的新理论方法;2. 发现了羟基自由基加速分子筛水热晶化的机制,这一重要发现为化学工业上具有重要需求的分子筛催化分离材料的高效、节能和绿色合成开辟了新的路线;3. 发展了分子筛定向合成的方法学:提出了基于模板导向、杂原子取代以及数据挖掘为指导的定向合成途径,特别是建立了将计算化学和组合化学相结合指导定向合成的途径,成功制备出一系列在大分子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新型超大孔道分子筛催化材料;4. 开发了系列高效分子筛催化分离材料:如甲醇制烯烃高效转化催化剂、分子筛原位封装金属纳米粒子用于甲酸分解高效制氢及油水分离分子筛膜材料等。
分子筛纳米孔材料的定向合成及其在能源,环境及新兴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