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8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5年作为洪堡学者,前往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无机化学研究所访问研究 ;2000年开始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履行行政职务,先后担任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2004年获得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6年担任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副主任;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12年开始在北京大学履行行政职务,先后担任党委常委、教务长、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2013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同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6年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2018年4月担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兼任教务长 。主要从事配位化学与分子磁性研究,将分子设计合成、实验表征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系统研究了分子固体中磁性离子的相互作用、磁弛豫、磁有序等与结构的关系。在发展新的磁现象、发展新类型的分子和单链磁体等方面合成了具有独特拓扑结构的氰根桥连二维配合物,依赖外磁场具有磁弛豫现象。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短桥配体构建的分子磁体,高含水有机晶体中的分子簇和网络可以为理解宏观水的结构提供线索。
磁性配位高分子的设计,合成,结构与磁性;高核分子的结构与磁性,纳米金属团簇的化学制备及磁性;多孔和有机-无机杂化分子固体材料的晶体工程与性质;功能性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和多功能性质间的相互作用。